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工业园区。李军 摄
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吉贤路两侧,一场关于产业链协同的“化学反应”正在上演。这条全长仅3公里的马路,聚集了从电子级玻璃纤维布到高端覆铜板、印刷电路板的全产业链企业,形成“原材料供应—核心部件生产—终端应用”的垂直生态。去年,这条“黄金走廊”贡献了全区电子信息产业七成营收,更以“隔路协同”的独特模式,成为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垂直整合
江西振邦新材料有限公司仓库内,叉车工人正将一卷卷厚度仅0.04毫米的电子级玻璃纤维布运往马路对面的江西省宏瑞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以前在外地采购原材料,供应链响应至少需要2天,现在5分钟直达,包装运输成本节省10%。”振邦新材料总经理曾建华指着车间方向说。这条“黄金走廊”让上下游企业从“异地配套”变为“隔路协同”,研发工程师甚至能直接到客户车间调试参数,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一半。
这种“隔路协同”的魔力,源于吉州区对产业链的精准布局。通过绘制细分领域产业图谱、定期发布供需清单,吉州区促成19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互补共生”生态。龙头企业宏瑞兴科技作为江西省最大覆铜板出口企业,其高耐热无铅覆铜板技术国际领先,而振邦新材料填补了本地印制电路板领域关键原材料空白。两者仅一路之隔,使宏瑞兴的玻璃纤维布年需求量1亿米全部实现本地化供应,仅运输成本每年就节省超千万元。
吉州区的垂直整合并非简单的物理集聚,而是通过“链长制”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同时,该区聚焦企业帮扶,设置“入企听诉”服务成效、监管成效、营商环境满意度评价等指标,主动为企业项目建设提供全流程支持。在吉贤路沿线,上游企业专注于高附加值材料研发,如振邦新材料攻克了电子玻纤布的纳米级改性技术;中游企业如宏瑞兴科技则通过工艺创新,将覆铜板厚度公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达到苹果供应链标准;下游企业依托数字化工厂,实现从订单到交付的全流程透明化管理。这种“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模式,使吉州区电子信息产业毛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字赋能
在宏瑞兴科技智能车间,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数据,AI算法自动优化压合参数,使高端覆铜板良品率提升至99.6%。这家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去年营收突破15.6亿元,节省成本20%。而在振邦新材料车间,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废品率降低10%,能耗下降15%。“我们与龙头企业共建数字化联合实验室,共享5G+工业互联网资源。”车间主任王勇说。
吉州区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产业链升级的“关键一跃”,构建起“一云三平台”数字基建体系(产业云脑、协同制造平台、工业大数据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去年,吉州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数字化转型试点,培育出12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江西华立源锂能投资1.2亿元建设数字工厂,锂电池生产线自动化率达95%,产品出口东南亚市场;新赣江药业通过“企业特派员”制度,8个月完成北交所上市申报,成为全省生物医药领域数字化转型标杆。
吉州区以“智造+服务”重塑产业基因。摩比通讯在5G基站天线领域首创“AI仿真设计系统”,将产品研发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7天;住电电装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汽车线束生产全流程虚拟调试,良品率提升至99.8%。这种“硬科技+软实力”的融合,使吉州区电子信息产业在细分领域形成12项全国第一。
此外,该区还通过数字赋能完善吉州工业园区绩效管理评价机制。“实施新的评价机制以来,企业满意度提升至98%,项目落地周期缩短20%。”吉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欣表示。
做优生态
在吉贤路尽头,一座占地200亩的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中心即将投用。这里将集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5个,打造从基础材料研发到终端产品测试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我们正从‘制造走廊’向‘创新走廊’跃升。”刘欣介绍,通过“高校院所+企业孵化+天使投资”模式,当地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瞪羚企业4家。
吉州区以“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激活产业链动能。在创新中心内,江西省5G电子材料研究院联合华为、中兴等企业,攻克了高频高速覆铜板介电常数稳定性难题;吉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已接入上下游企业187家,实现供应链数据跨区域实时交互。这里形成了“逆向创新”模式——深圳、上海等地的研发团队带着技术成果“反向飞地”入驻,利用吉州的中试基地和低成本制造优势加速产业化。去年,上海交大团队研发的纳米银线柔性触控技术,在吉州实现从实验室到量产仅用时11个月,产品应用于折叠屏手机。
通过“垂直整合”锻造产业链韧性,以“数字赋能”重塑竞争优势,借“创新生态”培育新质生产力,吉州区“黄金走廊”加速崛起。去年,全区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达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37%,其中70%为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做大规模,更要锻造产业韧性。”刘欣说,通过“黄金走廊”建设,吉州正探索出一条“垂直整合、水平拓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径,实现从“制造基地”向“创新策源地”转变。随着一个个产业项目通过创新与协作的“丝线”串珠成链,吉州区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经济日报记者 刘 兴)
相关文章:
以路成链构筑“黄金走廊”——江西吉安吉州区精心培育电子信息产业07-05
“蚂蚱大王”传递致富经 小蚂蚱“蹦”出乡村振兴大产业07-04
2025年阿联酋中资企业羽毛球赛举行07-01
深度协同主机厂 海康存储车规级存储生态赋能智驾进化06-30
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兰州市扎实推进“企业服务月”活动06-28
MA2509合约:近期甲醇供需有变动,短线2450 - 2550区间波动06-23
景德镇学院原院长陈雨前逝世,享年63岁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