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4月24日电,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光影双纪:中国电影的世纪回眸与全球视野"主题论坛周二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影视领域的十余位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共聚一堂,深入剖析中国电影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与艺术成就,同时以全球视野探寻电影艺术的技术革新和未来走向,助力我国电影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主题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承办,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委员陈刚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教授,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主任委员张雁云寄语青年创作者以论坛为契机,从电影百年历程中汲取养分,守正创新,以青春力量续写新时代光影传奇,推动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的发展。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探讨人工智能的合理利用与电影艺术理想的平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艺术的互鉴融合,鼓励青年学子展现青春风采,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副主任委员肖向荣表示本次论坛将回顾中国电影百年历程、探究发展规律,探寻国际化路径,关注青年创作,期待各界共绘电影发展新图景。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黄会林表示,中国电影出海,创作者要汲取本土文化精髓,强化国际传播。在构建国际化表达时,既要掌握文化生产主动权,提供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又要聚焦和平发展等全球议题,增强文化意识与价值取向,以此提升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效能。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指出,中国电影既是"激发民族精神的时代号角",通过不同时期作品发挥引领教化作用;也是"书写人民情感的社会媒介",呈现生活百态、塑造多元形象;更是传递东方美学、促进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与世界电影互融互鉴。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艺术与传媒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于丹表示,大学生电影节等教学相长模式是面向未来的教学方式。她强调,青春允许实验,其激情与梦想是电影成就自我、照亮未来的力量,中国电影以青春之名定能走得更远。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视协高校视听艺术委员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丁亚平指出,红色基因的价值在于通过电影媒介唤起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的现实共鸣,激活共同体情感与信念更新。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周星指出,中国电影历经 120 年形成独特风格,在故事、主旋律及艺术类型上有清晰自我认知。面对 AI 变革,他强调人是创作主体。中国电影应超越简单追逐 AI,充分展现中国文化,其蕴含的民族特色及中国人心理情感等审美本质稳固不变。
中国电影博物馆党组成员、副馆长刘军在《中国电影双甲子——从追求被看见,到创造新范式》发言中强调,中国电影应聚焦真实当代中国形象,平衡商业与文化使命,深耕本土文化资源,结合 AI 技术推动创新,构建多元产业生态,强化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故事叙事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
来源:中国日报网
相关文章:
"光影双纪:中国电影的世纪回眸与全球视野"论坛举行04-24
光影沸腾,双向告白!探访老城区、埠西市场等影视地标,打卡“最上镜”“最烟火”取景地04-24
何以中国|闽北这座千年古村落把“福”文化传向海内外04-24
品质西海岸|跟着电影去旅游:把“影视流量”变“文旅增量”04-23
以茶载道传薪火 银龄生辉筑心桥——江苏开放大学举办中外跨代茶文化交融党日活动04-23
“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福建南平武夷山启动04-22
今年国内电影总票房已突破250亿元 同比增长40%04-22
书香贵阳丨书香浸润山湖 “阅”享美好生活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