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童谣研究新著在杭发布:它是通往新的童谣时代的“序曲”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16:16:00    

6月23日,由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中心(浙江)、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与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学术论著《童谣:民族的摇篮曲》研讨会”在杭州师范大学举行。

《童谣:民族的摇篮曲》由吴其南、黄夏青两位学者潜心著就,搭建了探索文化根脉的桥梁,让古老童谣在新时代语境中焕发新生。论著将传统童谣放在现代文学理论的视野里予以观照,对童谣特点和发展变化做了开拓性研究。同时,作者从多学科视角深入研究童谣,展现其文化内涵与历史演变,揭示童谣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核心地位与社会意义,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童谣实例,阐释这些看似简单的歌谣,如何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记忆代代相传,对指导新时代儿歌创作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童谣:民族的摇篮曲》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段建军、总编辑孙卓然出席研讨会。段建军在致辞中介绍,《童谣:民族的摇篮曲》作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文库”的重要成果,不仅是对传统童谣的学术深耕,更以创新性理论框架为新时代儿歌创作提供方法论支撑,彰显了学者守护文化根脉的学术担当,体现了出版社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响应。

研讨会由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研究中心(浙江)主任方卫平主持。他深情回顾了吴其南教授的学术生涯,高度评价吴其南的学术品格与成就,认为吴其南是一位在“边缘之地”坚守学术、淡泊名利的“寂寞学者”,凭借扎实的努力和独特的成长路径,成为我们时代儿童文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代表性学者之一。《童谣:民族的摇篮曲》这样一部重磅新著体现了吴其南对童谣长期、深入的关注、研读、把玩与深思。在方卫平看来,本书有三大核心特色:一是前沿、开阔的理论视野,对童谣进行多角度、创新性阐释;二是紧贴童谣文本、历史传播现场及儿童生活,尤其注重还原其动态流动的传播过程与时空特性,理论运思扎实独到;三是语言风格平实灵动、娓娓道来,突破了刻板的学术腔,使深邃的理论充满智慧与可读性。书中对文化地理学、身体建构、艺术逻辑论等新颖视角的开拓,以及对声音维度的强调,均为童谣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童谣:民族的摇篮曲》一书堪称“五四以来现当代学者对于童谣研究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打探和思考”。

“《童谣:民族的摇篮曲》是一次富有意义的反身回顾,作者借助一系列现代前沿理论,重审那些在时间的尘埃中沉寂已久的古老歌谣。”宁波工程学院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陈恩黎指出了该书的可贵之处,作者通过现代前沿理论重新审视传统童谣,以“童谣的声音”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传统与民族性、地方性、世界性之间的复杂关联。书中围绕四大核心议题展开:传统的流动性与界定、民族性在汉语语境中的具体指向、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可能,以及民族性与地方性的内在联系,这些议题既展现了理论创新的锐度,也为理解汉语童谣的文化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陈恩黎特别提到,书中对童谣声音的多层次剖析——从方言性、“同声同音”现象到声音与身体、权力的互动——揭示了童谣作为“文学前驱物”在民族心理建构中的深层作用,同时对“天籁”美学的阐释也引发了对传统概念现代转化的思考。

作者之一、温州大学教授吴其南

无独有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侃同样关注到作者关于童谣作为“集体记忆载体”与“民族性象征”的论断,而这为理解童谣的社会功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以他的观察,《童谣:民族的摇篮曲》不仅深化了对传统童谣价值的理解,更为未来童谣创作如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他更认为,童谣及儿童文学与科幻文学一样,将成为未来文学中持续繁荣的重要文类。

出版人、编审邹亮则从研究方法、历史溯源、美学特色及文化关联等维度,系统梳理了本书的学术贡献。他指出《童谣:民族的摇篮曲》创新性地将现当代文学理论系统应用于童谣研究,填补了学界空白;其专题式写法突破传统民俗学框架,提供了跨学科研究范式。书中对口头文学文字化过程的剖析,以及对童谣中权力关系的敏锐触及,均为学界提供了全新视角,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他同时强调童谣的深层价值:其权力结构反映成人与儿童关系,且作为民间文学基因深刻影响现当代作家,是理解中国文化多元性的关键路径。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赵霞认为,《童谣:民族的摇篮曲》一书深刻揭示了童谣及其背后丰富、复杂甚至微妙的内涵,同时作者以“大理论和大文化的视野”来研究看似清浅的童谣,使得厚重的理论支撑与研究对象完美融合。本书从文化地理学、狂欢诗学、现象学等多维度揭示童谣作为“口头艺术”的复杂性。她认同书中提出的严峻现实:随着生活方式、社会形态和媒介形式的剧变,传统童谣赖以生存的口头传播环境消失,导致其面临“终结”的命运。这就使得吴其南的这部著作,既是对传统童谣辉煌艺术的宏阔探讨和精深分析,也宛如一曲深沉的挽歌。然而,书中展现的童谣那清浅而丰美、简白而丰富的艺术魅力,对当代写作者依然具有强大的召唤力,于是这部著作可能成为通往新的童谣时代的“序曲”,启发人们思考童谣在当代新语境下延续的可能性。

作为《童谣:民族的摇篮曲》的作者之一,吴其南在会上回顾了该书的创作初衷,更强调了方言之于童谣的重要性。“童谣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其原始魅力在于声音和方言的运用,文字记录限制了其变异性,影响了自然传播和演化。方言是理解童谣的关键,不同的方言承载着童谣的独特韵味。”他表示了自己的一点遗憾,因为他对方言掌握有限,所以无法全面深入研究方言对童谣传播的全面影响。“童谣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如果有条件在全国各地开展童谣搜集,并用各地的方言进行录制保存,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有效保护。”他呼吁,未来研究者可以深入探索童谣的声音特性、方言运用以及时间性变化,这是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

原标题:《生活方式、媒介形式剧变的当下,它是通往新的童谣时代的“序曲”》

栏目主编:陆梅

来源:作者:文汇报 何晶

相关文章:

童谣研究新著在杭发布:它是通往新的童谣时代的“序曲”吗?07-09

中国(昆明)官渡第十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启动06-14

读书|梁光玉:《1980 我们这一届》,一代人的青春史诗06-08

红色仪陇遇山水恋曲06-06

76岁老人0图纸0铁钉造出1200平米绝美木楼!网友:再世鲁班05-04

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西岸大剧院上演04-29

和鸣新韵,引领婚尚新风04-16

惠水:千人踩街祈福 展别样民族风情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