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三评“对等关税”③
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理由是弥补美国贸易逆差,让全球贸易回到“公平竞争”轨道。然而,在自由贸易视角下,美国贸易逆差是由美元的国际化地位、美国财政金融政策及消费模式等共同影响的结果,而非其他国家所致,单方面征税的合理性无从谈起。
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缘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特性。美元的广泛使用让美国能通过发行美元轻松购买到外国商品。同时,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宽松货币政策促进了国内消费,使美国产品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的贸易逆差是其自身经济结构导致的,而不是“他国占了美国的便宜”。
“对等关税”政策实际上是单方面加征关税,与经济制裁无异。这种权利义务的不平衡,破坏了全球多边贸易的稳定性。美国对中国商品额外征收34%的关税,并对欧盟成员国、日本、印度等盟友实施不同程度的加税,不仅破坏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也让美国的贸易伙伴难以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正常维护自身权益。关税政策无法让美国“赢得”贸易战,贸易战没有赢家,却实实在在地破坏了全球经济的稳定性,也将推高美国消费者生活成本和制造商的生产成本。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并非新鲜事物。早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他就频繁以“美国优先”为由实施单边贸易措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土制造业。然而,这些措施不但未能“复兴”美国制造业,反而破坏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完整性。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思维具有反全球化、贸易武器化、关税政治化三个核心特征:反全球化思维,特朗普多次批评WTO,削弱多边贸易规则,强调双边贸易谈判,以更有利于美国的方式重新定义国际贸易关系;贸易武器化思维,特朗普不仅针对中国,也对欧盟、日本、印度、加拿大等盟友加征关税,甚至以“国家安全”等为由对钢铁、铝等商品设置关税壁垒;关税政治化思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往往服务于选举需要,而非长期经济利益。特朗普早在2018年就通过签署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的行政令以博取“铁锈带”选民支持。然而,这些措施最终导致美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出口减少,并未真正提升本土制造业竞争力。
特朗普第二任期已发布的多项政策都展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的特征,往往只是为了满足选民的“情绪价值”。长期来看,特朗普的“经济民粹主义”政策缺乏可持续性。当前,美国通胀压力持续,经济增长放缓,“对等关税”将进一步加剧这些困境,选民对经济政策的不满情绪也将随之高涨,最终不可避免地受到选民反噬。(刘锦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审:蒋新宇 唐华 张艳玲
相关文章:
特朗普身上真让我看到了大清余晖,老懂王向全球各国宣战的意味04-04
康菲石油下跌5.24%,报90.255美元/股,总市值1140.97亿美元04-04
加拿大宣布对美国汽车对等征收25%关税04-04
汽车巨头斯特兰蒂斯计划在美裁员并暂停在加墨部分业务04-04
特朗普:只要马斯克愿意,其可无限期留任“政府效率部”04-04
深夜闪崩,全线暴跌!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