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中核集团为120万份简历“狂喜”背后,是被忽视的能源人才蛰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0:47:00    

一份校招“喜报”在网络上引起了“腥风血雨”。

4月5日,中核集团官方招聘平台“中核招聘”官微发布文章《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并配上“星星眼”微信表情,晒出集团释放1730个核心岗位需求后,收到了近120万份“高质量简历”

不料该文发布后引发巨大争议,社交平台出现不少质疑声音,焦点多集中在仅0.15%的“录取率”(实际上中核集团在文章中已披露共42万余人投递简历而非按每人投一份简历来算有120万人)引发的“用工优越感”,再叠加“误读”所产生的1200余万毕业生中竟有十分之一在看似小众的领域求职,让一批以“120万份简历背后的血泪”“中核招聘的就业奇观”等为题的文章广为传播。一些网友也翻出此前核能企业中“核二代”“核三代”乃至“核四代”的宣传文章,更让讨论延伸到就业门槛、人情关系等领域。

此后,中核招聘删除了前述文章,并于4月6日晚推文《感谢每一份信任,谨记每一份责任》,表示“感谢广大网友对中核招聘的关注,感谢广大学子对核事业的热爱”,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并公布中核集团2025届校园招聘1730类岗位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每个求职学子可平行投递20个岗位,算作澄清回应。在文章的最后,也写道“我们始终坚持认真对待每份简历,不辜负每位学子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并表态“我们将用心倾听、认真记录每一位应聘者的声音,持续改进每一个细节,用真诚搭建双向沟通的桥梁,努力让求职一路温暖、周到体贴。”

实际上,在社媒汹涌的争论背后,也折射出了我国能源结构和能源人才结构正在发生的变化。

进击的核电:我国已成世界第一核电大国

根据国家能源局在2025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披露的信息,截止2024年底,我国在运和核准在建核电机组共102台、装机1.13亿千瓦,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核电大国。

实际上,我国核电新的景气周期就开始于2020年代左右。此前,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全球核电发展都进入了低谷。2010年,我国全年核准核电机组尚有6台,但2011到2014年间总共只有2台。2015年,由中核、中广核两大集团根据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核电站最新安全要求研发的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进入示范阶段,当年核准项目数量冒高到8台,但其后三年又归零。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除了风电、光伏、储能、氢能外,无碳排的核电也再次受到重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于2022年1月29日印发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肯定了核电建设的成绩,在强调“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的同时,专门部署了“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相关工作,设定了到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的目标,这个数字要比“十三五”末高出40%。

也正是在2022年,我国单年核准核电机组数量翻倍增至10台,创下10余年来的新纪录,2023年继续保持10台,2024年进一步增加到11台,连续三年31台的核准量,也是全球之最。

2025年开年,国家核安全局就于2月10日颁发了广东陆丰核电厂1号、2号两台机组的建造许可证,业内也认为,今年大概率又是一个“核电大年”。

而根据国家能源局在《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的相关部署,2025年会核准一批条件成熟的沿海核电项目,因地制宜推动核能综合利用,稳步推动首批国家能源核电数字化转型技术试点项目建设。但即使这样,到2025年底,我国运行核电的装机容量预计为6500万千瓦左右,受限于工程周期长等因素,与此前目标可能仍有距离。

而从发电效率上看,截至2024年底,核电以约1.8%的发电装机占比,贡献了全国约4.7%的社会发电量占比,至少在清洁能源中,是最为高效的。对比之下,风电、光伏合计装机占比已超过42%,但发电量占比仍停留在20%的水平。

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此前的分析,预计到2035年,我国核能发电量占比将达到10%左右,到2060年至少需要达到18%左右。期间增量巨大,甚至超过近两年的高速发展水平,且近年来核电资产打包上市、可控核聚变的突破性进展,也都为更长时间核能领域从市场、产业上的增量前景打开了想象空间。

但截至目前为止,我国拥有核电牌照的只有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以及国电投集团、中国华能四大央企,其中又以中核、中广核为主,在核能前景被普遍看好的情况下,再加之专业人才薪资待遇可观,又有央国企光环,无怪乎吸引大量求职学子。

能源人力的结构变迁:“冷门专业”努力突破人才供求瓶颈

核电发展的背后需要人才的支持,从中核、中广核把很多核心岗位的校招门槛设置在硕士及以上也可看出,相关工作对专业要求较高。

实际上,我国核能学科的起步并不算晚。建国后,由于中央对原子能事业的部署,这一领域的科研、人才培养体系更是快速成熟。

1956年,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为培养寻找铀矿的专业技术人才,成立了太谷地质学校,后来该校又搬至江西抚州,紧邻“铀都”721矿。这座学校就是今日的东华理工大学,也是中国核工业的第一所高等学府。

不过,在高等教育愈发普及的过程中,核能相关专业因其技术门槛、适用范围,包括安全性、机密性等问题,一直都是小众专业。从能源人才的高校培养体系来看,电力专业(以往是火电为主)有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知名学府,油气资源有中国石油大学等,水电也有三峡大学,而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顶尖高校也持续输送着人才。

但如果单单聚焦到核能领域,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并不算多,华中科大核工程与核技术系2018年刊载的一篇相关文章曾写道,彼时全国开设核类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共37所,开设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共28所,自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核专业招生和就业明显遇冷,尤其核工程方向技术人员需求存在较大缺口。

实际上,及至今日,中核、中广核的核心岗位校招仍集中在十几所高校中(中核集团此前文章中也提到“覆盖10座城市,14所高校”)。

核电进入高速发展通道的同时,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愈发凸显,2023年教育部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核工程与核技术应用列为重点方向,这也被视为“双碳”战略和核电复苏的直接影响。

以往,除了专业本身难度和就业方向限制外,核能往往还存在着“高辐射”“高危”等标签。

此前,钛媒体APP曾与一位毕业后即进入大型央企、亲身参与过大型核电站项目建设的从业者交流,他也澄清了核能的安全性问题。在他看来,虽然不好说“绝对安全”,但目前三代核电发生大型事故的风险已经很低很低,未来的四代核电乃至可控核聚变更是本质上就已革新,安全性堪称极优。而在所谓辐射方面,即使是核电站操作员,其接触的年辐射剂量也远小于天然辐射源,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根本不用担心相关问题。但他也同时表示,技术层面的安全和公众所认知的安全并不能划等号,无论是政策制定、相关宣传亦或专业人才招纳也好,都更需要综合考量,将相关信息更好传达给大众。

不过,另一方面,很多需实际参与核电建设、运营的员工要工作生活在电站单独片区,距离城市核心区较远,对于一些报志愿的考生和招聘时其他专业的求职者来说,也仍算是“劝退项”。

虽然中核集团此次校招文章引发了不少争议,但长远来看,随着核能相关专业、项目的公众曝光度增加,以及工作机会、工作待遇的增长,这个“冷门专业”很可能会慢慢火起来。(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胡珈萌,编辑|刘洋雪

相关文章:

中核集团为120万份简历“狂喜”背后,是被忽视的能源人才蛰变04-07

沥青淬火启双线,匠心拓市抢春机04-07

明确了!不再允许使用04-07

想要接住“哪吒热”的泼天富贵 大学文科生就业破局之道04-04

英国富时100指数收盘下跌1.55%,渣打集团下跌13.32%04-04

上证180可选消费指数下跌2.41%,前十大权重包含赛力斯等04-03

春日浪漫音乐会暨青年人才派对活动在长沙举行04-03

全面深化党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