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代女愚公”邓迎香:12年钢钎劈出致富路,今带村集体年入140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07:55:00    

在机场候机室略显嘈杂的走廊上,黔南州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脚步匆匆,她胸前佩戴的11枚奖章,随着步伐微微晃动,在灯光下闪耀着熠熠光辉。她说:“二十年前领着乡亲凿出路,如今带着麻怀奔富途。”

1999年,麻怀村被重重大山紧紧封锁,仿佛被世界遗忘在角落。“穷到连吵架的力气都没有。”邓迎香回忆起当年的困境,仍感慨万千。村里开会讨论修路解决通路难题时,有人蹲在墙角唉声叹气,“祖祖辈辈都没干成的事,我们能行?”

邓迎香没有丝毫犹豫,她带着乡亲们,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凿洞之路。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村民们就依靠最原始的工具——钢钎、铁锤,用双手一寸寸地凿;资金短缺,邓迎香四处奔走“化缘”。历时12年,一条长达216米的“麻怀隧道”终于建成。

电影《一山之隔》于2023年3月18日在全国院线上映。影片以荣获“最美奋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被赞誉为“当代女愚公”的黔南州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为原型创作。

“路修好了,更要闯一条致富的路!”2016年10月,邓迎香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她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牛劲”被彻底激发,跑遍浙江、福建等地考察项目。经过深思熟虑,她将目光锁定在铁皮石斛种植上。在隧道口的一片荒坡上,邓迎香积极动员村里的几个“能人”,凑出20万元,成立了全村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她引入客商合作试种铁皮石斛,还亲自带着党员制定产业规划:山上养肉牛、林下养鸡、坡地种中药材、蜂糖李,一幅产业兴旺的蓝图在麻怀村徐徐展开。

村民袁端生是村里最早返乡创业的“先锋”。2016年春节,邓迎香连续多日上门动员,用“隧道通了产业兴”的美好蓝图打动了他。在邓迎香的鼓励和支持下,袁端生经营的合作社规模种植大球盖菇、生态养殖黑毛猪,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还带动数十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余元。“邓大姐是外村嫁来的,却为麻怀拼尽全力。”袁端生感慨地说,“我们本村人更得争口气,把日子过红火。”

“当代女愚公”邓迎香。 李庆红 摄

从曾经凿出隧道打通产业路,到如今齐心协力谋发展,正是这种不等不靠、敢想敢干、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麻怀干劲”,让这个小村子声名远扬,成为了省委党校、黔南州委党校等单位的教育实践基地。截至目前,累计接待参观者2.6万余人次,青少年学生游学、军事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举办100余次,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800余次,社会团体参观学习400余次。

如今的麻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开上了崭新的小汽车。村里还发展起了中药材、食用菌、生猪养殖、油辣椒加工等产业,通过“联村党委+公司+产业+农户”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多方面增收。2024年,麻怀村人均纯收入达1.9万余元,村集体经济突破140万元。

邓迎香在检查农作物。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面对这些荣誉,她却淡然地说:“只要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比什么奖章都金贵!”

谈到麻怀村未来的乡村振兴规划,邓迎香说:“我要把村里废弃鱼塘和闲置农房整合起来,利用村子紧邻“中国天眼”和大小井风景区的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黎娅茹

编辑 王小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闵捷

相关文章:

“当代女愚公”邓迎香:12年钢钎劈出致富路,今带村集体年入140万05-01

重点项目建设一线行丨牧元安粮合成生物产业园项目一期试运营04-30

合肥点亮“科创之城”——安徽优化营商环境观察04-28

台商赴西峡县开展产业考察活动04-25

从海防城到航天城 海阳凤城实现华美嬗变04-24

指数涨超4%,“人形”含量第一的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连续获资金布局04-23

【央媒看渭源】甘肃渭源以GAP驱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04-23

泉州府文庙上演产业时尚大秀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