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吕梁山区腹地的石楼县第一中学,有这样一个身影步履匆匆却眼神坚毅的教师——张丽珍。二十余载的教学生涯中,她以三尺讲台为舟楫,以励志教育为火种,让梦想之光穿透大山云雾,照亮农村学子的奋进征途。
近日,张丽珍的“励志教育”实践案例入选省教育厅“教育家精神万里行”典型案例,这首用爱与智慧谱写的育人赞歌,正通过主流媒体的传播走进公众视野。
破困局·砺志为炬
在迷茫土壤中播撒理想种子
在石楼一中,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庭,三成以上学生为留守儿童,“读书无用论”曾笼罩校园。“反正考不上高中,学这些有什么用?”学生课堂上的消极话语,让张丽珍敏锐察觉到:硬件设施陈旧尚可改善,精神动力匮乏才是制约成长的核心瓶颈。她常对同事说:“贫困不应成为青春的枷锁,而应化作磨砺意志的试金石,教育者要做点燃心灯的人。”
在她的班级里,后墙“梦想星河”文化墙格外醒目——百余张彩色心愿卡如繁星闪烁:“周测进步10名”“考入县高中重点班级”的长远志向交相辉映。每周班会课,她都会翻开校本教材,从讲述名人的励志故事,引导学生讨论“梦想的重量”主题讨论中重构认知。更具创新性的是她设计的“21天成长阶梯计划”:学生分组制定“每日三个一”行动清单——晨读多背20个英语单词、课堂主动举手3次、睡前撰写反思日记。每当有学生完成周期挑战,她便颁发刻有“自律之星”的铜质勋章。曾有女生摩挲着勋章哽咽:“这枚小小的奖章让我明白,原来坚持真的能凿开命运的裂缝。”
守初心·以爱为桥
用温情织就成长守护网络
张丽珍的育人实践从不止于课堂维度。她曾遇到一名因母亲离世而封闭自我的女学生,张丽珍利用休息时间陪她散步,把妹妹的衣物改到合身尺寸,每个周日都邀其回家吃饭。相处时间久了,那位女学生黯淡的眼眸重新漾起光彩,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县重点高中。
对扬言辍学的一名男生,她顶着40℃高温进行家访,先坦诚指出家长“棍棒教育”的误区,再以“麦田守望者”的比喻劝解少年:“父母的爱或许笨拙如老黄牛耕地,但土地深处永远涌动着滋养生命的力量。”三小时促膝长谈后,少年含泪向父母鞠躬,次日便背着书包重返课堂。
在她的办公桌上,陈列着学生手工制作的“感恩瓷杯”,杯身“张妈妈,我们永远爱您”的小字,折射出二十余载坚守的精神光芒。这种亦师亦母的情感联结,正是她破解教育困境的核心密码。
聚众力·星火燎原
让励志理念形成生态效应
学生小宇的蜕变是活生生的励志教育样本。初二时沉迷网游的他,月考成绩仅200多分,直到一次数学课上,张丽珍故意提问基础的勾股定理,当他磕绊答出时,教室里响起自发的掌声。“这是你第一次主动思考,值得全班学习!”课后的“十分钟约定”开启了逆袭之路——此后每日清晨六点,教室总有他背诵英语的身影;课间十分钟,办公室常出现他请教习题的足迹。
中考放榜日,623分的成绩让他格外开心,领通知书时他哽咽着拥抱张丽珍:“您让我相信,大山里的麻雀也能飞向蓝天。”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近年来,张丽珍所带班级普高升学率从30%跃升至70%,课堂互动率提升70%,家长参与家校活动频次增长2倍。更可贵的是,其“励志教育”模式已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周边学校推广,多所学校派教师前来取经。
如今50岁的张丽珍仍在开拓育人新领域:她联合县心理协会开发“青春期心理预警系统”,联合社区建立“学生成长支持中心”。
“每个孩子都是待燃的火炬,教育者要做持续添柴的人。”站在新建的励志文化长廊前,她望着墙上学生们手写的“微心愿”感慨,“当千万束光汇聚在一起,再厚的云层也遮不住破晓的曙光。”
在石楼一中的梧桐树下,张丽珍常与学生并肩而行,听他们讲述未来的憧憬。这个扎根山区教育二十余载的“提灯人”,用行动印证着一个朴素真理: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当励志之光穿透大山的阻隔,乡村学子的生命原野终将绽放璀璨花海。她的故事如同一颗火种,正在吕梁山区的教育沃土上,孕育着更多关于梦想与奋斗的绚丽篇章。
吕梁日报
相关文章:
张丽珍的育人实践07-12
“核爆是最大烟花”,日本网友怒了07-10
台湾人受够了!民众党7·20踢馆,民进党部前集结反罢免07-10
昆区公安分局紧急预警!07-09
确定了!央视将转播国足,就在今晚07-07
稳就业有实招丨企业生产设备搬入高校,“点对点”预定人才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