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合肥点亮“科创之城”——安徽优化营商环境观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4:38:00    

  【安徽经验】

  安徽全力优化“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环境,打造科技企业“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其中,省会合肥点亮“科创之城”。

  【记者观察】

  四月的江淮大地,雨润风轻,莺飞草长,生机勃勃。

  这是一片创新的热土。从超级计算到量子科技,从精密医疗到极低温设备,安徽多年来精心布局,省会合肥厚植科创底蕴,以硬核科技实力向世界展示中国创新的深度与高度。

  位于合肥市的安徽创新馆。安徽日报记者 张大岗 摄

  徜徉合肥高新区,从望江西路一路往西,高新创新园、科大先研院、量子研究院、科大高新园区、双创基地中安创谷密集分布。很多道路的名字都和“科创”息息相关:科学大道,创新大道,科学院路,科学岛路……

  这种“科里科气”的氛围,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安徽得有多大的闯劲和耐心,来培育这种可贵而独特的城市气质?“科创之城”的崛起,需要怎样的“阳光、雨露、土壤”?

  倾力支持

  “大国重器”点亮科创高地

  新中国成立之初,安徽合肥仅有4所中学、17所小学,科技事业近乎空白。

  就是这样一座缺少先天优势的城市,在创新驱动的新时代,却爆发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跃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合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中科大。”记者采访期间,多方评价如出一辙。

  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北京外迁来安徽。“为保障中科大正常教学,合肥将本地大学迁址,供出校舍和土地。”安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只要中科大提出需求,安徽始终鼎力支持,尽力办好。

  在滨湖科学城的西边,大蜀山下有一座三面环水、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小岛,那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所在地,也是大科学装置集中区,被称作“科学岛”。

  大科学装置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利器”,建设投入大、周期长。合肥不仅“舍得花钱”,组建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而且采取“交钥匙工程”代建科创平台,让科学家心无旁骛做研究。

  如今,大科学装置向技术高峰不断“攀登”,不仅解决国家原创重大科技“卡脖子”问题,也通过“孵化”科技成果,实现“沿途下蛋”。

  国产超导质子治疗系统是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下的“蛋”之一。记者在合肥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装备公司看到,员工忙着为首个人体临床治疗做准备。

  “超导质子治疗系统是复杂的高端医疗装备,能精准放射治疗癌症。”中科离子市场负责人张鸣介绍,过去基本依赖国外,现在完全实现国产替代。

  依托“国之重器”,强化科创优势,安徽全力推进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建设。目前,合肥已建在建预研的国家大科学装置13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创新模式

  打造高科技企业成长“高产田”

  创新创业有一套著名理论,即将一项科技成果转化为一项创新产品,需要跨越数道风险极大的鸿沟,这一阶段被称为“死亡之谷”。不少技术成果正是折戟于此,难以顺利抵达产业化终点。

  2024年,安徽科技成果转化率35%,专利产业化率48%,分别超全国平均10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对比其他省份,安徽如何打通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过去,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单位,科研团队发明人没有成果所有权,推动转化时需要经历繁琐的国有资产审核流程。

  近年来,安徽以中科大为试点单位,大力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创新性提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从源头上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

  “‘赋权’让科研人员真正成为成果的主人,能够自主组建团队、成立公司,学校与科研人员按照协议约定收益分配比例。”安徽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乘赋权改革的东风,今年3月,安徽凌光红外科技有限公司将总部从苏州迁回合肥,落地“科大硅谷”。该公司由中科大教授侯达之的科技成果转化而生,自主研发的量产国内首套半导体电性失效分析仪器,打破国外长期垄断。运营总监李晓嫚坦言,公司搬迁,非常折腾。但落户“科大硅谷”赋权改革承接区,对公司发展十分重要,能真正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动力。

  图为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安徽日报记者 徐旻昊 摄

  目前,安徽推动“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改革试点在106家高校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开,通过打造成熟的“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集聚优质要素资源,90%的中科大赋权项目落地“科大硅谷”。

  “科大硅谷”是安徽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以中科大等高校院所为依托,打造的高科技企业成长“高产田”。在这里,一栋楼就是一个创新联合体,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链。

  “聚焦企业‘找人、找钱、找市场’三大难题,我们提供‘技术萌芽—选种育苗—营林造林’全生命周期科创服务。”“科大硅谷”有关负责人介绍,建设两年多来,片区累计新增科技型企业超2000家,累计汇聚科技型企业超7000家。

  精心滴灌

  “科创+产业”同频共振发展

  五一临近,安徽万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一派繁忙景象。铝合金机加工车间内,工人忙碌穿梭,大批一体式空心铝合金副车架摆放整齐,等待发货,为理想L系列、华为尊界等新能源汽车配套。

  作为专注新能源汽车底盘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专精特新企业,安徽万安凭借自主研发的“看家本领”,与比亚迪、蔚来等诸多造车“新势力”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

  “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我们和比亚迪开展创新协同,通过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迭代更新,使汽车底盘比传统汽车底盘更轻量化,减重40%。”管理部部长张宝婷说。

  通过不断优化工艺,凭借过硬的产品技术赢得市场份额,去年,安徽万安销售突破20亿元。在张宝婷看来,企业快速发展背后,既有自身努力,也离不开政府的全力支持。

  “去年一年,我们拿到政府补贴约4000万元。”张宝婷回忆,前几年,由于订单持续增长,企业扩大产能,启动二期、三期建设。“政府果断拿出500亩地,这是从企业落户起一直为我们预留的。”

  新能源汽车是安徽的首位产业,在产业布局上,安徽展现出长远眼光。合肥引进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等整车龙头企业,为万安这样的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稳定的订单来源和技术协同空间。

  2023年,安徽省成立汽车办,全省上下聚力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到今年一季度,安徽汽车产量76.17万辆首超广东,新能源汽车出口95.37万辆,登顶全国第一。

  “我们坚持把产业科技创新作为长远之策。”安徽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安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量子科技、通用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

  如今,在合肥市高新区,已出现一条“量子大道”。在中科大三位院士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带领下分别组建的三家公司——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为合肥奠定“量子之城”的坚实基础。

  根据《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到2027年,全省未来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等领域率先实现引领性成长。

  【经验启示】

  走通“科创+产业”的路子

  郑旋

  坐拥中科大等大学、大院、大所,安徽合肥市主动拥抱科技创新,营造一流创新环境,实现从“江淮小邑”到“科创名城”的蝶变。

  敢闯敢试。大胆试点改革,努力跑好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最先一公里”,不断打通成果转化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前瞻布局。遵循“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规律,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走出“科创+产业”的发展路子。

  久久为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城市竞争,安徽始终锚定科创支点,坚定走好“科技+产业”之路,不断续写“无中生有”的传奇,创造“小题大做”的精彩。


来源: 湖南日报

相关文章:

合肥点亮“科创之城”——安徽优化营商环境观察04-28

台商赴西峡县开展产业考察活动04-25

从海防城到航天城 海阳凤城实现华美嬗变04-24

指数涨超4%,“人形”含量第一的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连续获资金布局04-23

【央媒看渭源】甘肃渭源以GAP驱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04-23

泉州府文庙上演产业时尚大秀04-23

走出象牙塔,师生玩转古风短剧创作04-21

陕西省建材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启动 数智驱动高质量发展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