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72 岁的陈大爷像往常一样坐在床边,将三根手指轻轻按在手腕内侧。阳光透过纱窗落在他的手背上,老人眯起眼睛默数脉搏次数 —— 这是他坚持了十年的「血管晨检」习惯。在心血管科诊室,主任医师李教授常说:「血管就像体内的河流,堵塞前早有预兆,关键看你会不会『读』身体信号。」
一、手腕脉搏:感知心脏的「第二语言」
在中医诊室的脉诊台前,年轻的王医生正在教患者触摸桡动脉。「就像感受琴弦的震颤,健康的脉搏应该像匀速行进的马车,沉稳有力。」他示范着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呈 45 度角置于腕横纹上两指处,指腹轻压至感受到搏动。
异常信号解析:

脉搏过速(>100 次 / 分):如马拉松选手冲刺后的急促喘息,可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心衰的前兆。58 岁的张女士因长期忽视脉搏过快,最终确诊为房颤,心脏彩超显示左心房已扩大 2cm。
脉搏过缓(<60 次 / 分):如同老式座钟的缓慢摆动,运动员的生理性缓脉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需谨慎区分。退休教师李大爷的缓脉曾被误认为「身体素质好」,直到出现黑曚症状,才发现是房室传导阻滞。
双侧脉搏不对称:左手脉搏明显弱于右侧时,需警惕锁骨下动脉狭窄。这种差异就像左右两侧水龙头出水力度不同,62 岁的赵先生因此查出椎动脉型颈椎病,受压血管直径仅剩正常的 60%。
黄金检测时间:
最佳触摸时段是晨起未活动时,此时脉搏最能反映基础心血管状态。每次计数持续 60 秒,连续三天异常需就医。李教授提醒:「别小看一次脉搏异常,它可能是血管堵塞的第一片『多米诺骨牌』。」

二、脚背动脉:下肢血管的「晴雨表」
在血管外科门诊,护士正在用多普勒超声仪为患者检测足背动脉。探头接触皮肤的瞬间,显示器上跳动的血流波形如同山间溪流,而血管堵塞者的波形则像干涸的河床,起伏微弱。
三步触摸法:
定位:沿足背中线,大脚趾与第二脚趾根部连线中点,用指腹轻轻滑动寻找搏动点
对比:左右脚同时触摸,健康者两侧搏动强度应「如镜像般一致」
动态观察:从脚趾向脚踝方向移动手指,感知血流是否均匀
危险信号预警:
搏动减弱:如手指按压潮湿的海绵,触感模糊。48 岁的货车司机刘师傅,因长期久坐导致股动脉堵塞,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至「若有若无」,小腿皮肤已出现色素沉着。
温度差异:堵塞侧足部温度比健康侧低 2-3℃,如同秋日里未穿袜子的冰凉感。研究显示,足温下降是动脉硬化的早期特征,比影像学检查早发现 18 个月。

伤口难愈:脚踝处的小擦伤两周未结痂,可能是下肢动脉供血不足。75 岁的孙奶奶因此确诊闭塞性动脉硬化,足部微循环血流量仅为正常的 35%。
三、腿部体征:血管堵塞的「直观地图」
黄昏的社区公园里,几位老人正在互相观察腿部变化。68 岁的周阿姨卷起裤腿,膝盖下方的青色血管如同蛛网蔓延,用手指按压肿胀的小腿,凹陷处久久未回弹 —— 这些都是血管堵塞的「体表宣言」。
三类典型症状:
蚯蚓状凸起:大隐静脉曲张者的小腿后侧,静脉像扭曲的橡皮筋凸起皮肤。32 岁的程序员小陈,因长期久坐出现「蚯蚓腿」,血管超声显示静脉瓣膜反流速度达 30cm/s。
指压性水肿:用拇指按压胫骨前皮肤,若出现「酒窝状」凹陷且 5 秒内不恢复,可能是深静脉血栓。退休护士李女士通过这一特征,及时发现了老伴的髂静脉堵塞。
夜间抽筋:熟睡中突然被小腿肌肉痉挛痛醒,像有无形的手在拉扯肌腱。研究表明,70% 的动脉硬化患者曾出现「缺血性抽筋」,与缺钙性抽筋的区别在于活动后无缓解。

日常监测技巧:
每天睡前进行「腿部巡检」:在自然光下观察双腿是否对称,用掌心感受皮肤温度,从大腿根部向脚踝方向轻捏肌肉,感知是否有条索状硬块。这些动作如同给血管做「目视体检」,能发现 80% 的早期血管病变。
暮色中的社区医院,陈大爷拿到血脂报告,低密度脂蛋白 3.2mmol/L 的数值让他松了口气。护士递来血管健康手册,封面上「早发现早干预」的字样在夕阳下格外醒目。这些藏在手腕、脚背、腿部的「血管密码」,其实是身体发出的最后通牒 —— 当我们学会用指尖与身体对话,就能在血管堵塞的「潜伏期」按下暂停键!
相关文章:
名医风采丨信阳市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心尖舞者”张琭04-25
血管堵没堵,摸摸身体这处就知道,若都没有血管还算干净!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