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东方宝石”扇动翅膀 飞向更广阔的生态春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07:13: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邹宸 徐雪纯 钱逸

编者按:从东海之滨到塞北江南,从巴蜀梯田到坝上高原,一颗颗来自浙江的绿色种子,越过千山万水,寻找着共鸣的土壤。

当守护的力量与发展的渴望同频共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出灿烂花朵,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即日起,潮新闻推出浙江践行“两山”理念20年专题报道《一颗种子从浙出发》,共同倾听每一颗种子的拔节之声。

清晨,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滩涂上,晨雾尚未散尽。

一个身影小心翼翼地靠近野化笼舍所在的实验区,目光穿过葱郁的树丛,落在那几只羽毛泛着光泽的朱鹮身上。

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也是低海拔湿地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更是环境质量的“活体监测仪”。

两年前,从浙江德清启程而来盐城安家的浙产朱鹮,此刻正悠闲地来回踱步,时不时啼鸣几声,似乎感应到了“老朋友”的到来。作为人工繁育它们成长的“朱鹮爸爸”,浙江德清朱鹮抢救保护基地高级工程师邱国强时隔两年,首次来到盐城湿地看望它们。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记者 邹宸 摄

让朱鹮飞越德清,走出浙江,在更广阔的大自然中自由翱翔,这是邱国强一直以来不变的愿景。迈向盐城的这一步,他既期待,又有些许紧张。

寻踪

“从羽毛、体型来看,它们挺适应这一片的环境,胸脯圆滚滚的,感觉比我们送来的时候还要胖很多!”从望远镜中,邱国强远远望见编号4号的朱鹮在野化笼舍外和笼舍内的13号朱鹮互动,它们正隔着网眼用喙“打招呼”。

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总面积超过24万公顷,被誉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候鸟驿站,曾是朱鹮历史分布区。2023年,20只朱鹮分两批从德清下渚湖出发,在专业监测人员的帮助和努力下,经过3个多月的飞行和觅食“特训”,逐渐适应了全新的滨海生活。

“刚来时它们连海水浴都不敢尝试,现在已经能在退潮后的滩涂上熟练觅食沙蚕等美味了。”盐城湿地珍禽保护区朱鹮野化放归项目负责人王凯红告诉记者。

朱鹮在滩涂觅食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供图

这些朱鹮身上,背着像“小书包”一样的太阳能卫星跟踪器,每小时都会更新一次位置。监测人员发现,朱鹮们并没有远去,而是在野化笼舍周围三五公里内安顿下来,最远的飞到7公里以外又飞回来。来湿地游玩参观的游客,在路上就能邂逅它们。

“快看,那边有只朱鹮在‘遛弯儿’!”沿栈道深入,邱国强很快偶遇了另一只放归个体。他举起望远镜,面带笑意缓缓靠近:“这只胆子不小,散步都不避人,比在德清时更自在。”

负责日常监测的盐城珍禽保护区管理处鸟类研究中心成员蔡新杰在一旁补充,他们会根据跟踪器显示的活动轨迹,去采集朱鹮们的野外粪便样本,“我们发现沙蚕和弹涂鱼已占其食谱的70%,证明它们已经充分适应了滩涂生活。”

除了跟踪器的数据实时回传和每天定时的外出观察野外活动外,监控摄像头也是观察记录朱鹮行踪的有效方法。在野化笼舍周围,监测人员架设了4个摄像头,还在树上放了几个柳编的“人工巢”,24小时运转记录,也是通过摄像头,他们才了解到朱鹮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外出活动,傍晚飞回树上休息。

来路

坐在监控室内,看着这些在盐城湿地安身的朱鹮,邱国强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2008年。

彼时,朱鹮南方种群重建才刚迈出步伐,5对配对好的朱鹮从陕西落户德清下渚湖,摆在他面前的是近乎绝境的难题。“产蛋受精率只有26%,幼鸟存活率33%,一只雏鸟夭折,我们能难受好几天。”

为了突破繁育瓶颈,一场持续多年的攻坚就此展开。

邱国强带着团队,把单独的笼舍彻底改造——将上部用网隔开,下部打通,让朱鹮在开阔空间里自由活动、自主择偶。“以前是‘包办婚姻’,后来我们让它们‘自由恋爱’,产卵率就上去了。”

邱国强和小朱鹮 记者 邹宸 摄

更关键的突破来自与浙江大学研究团队的合作。“我们共同搭建了遗传基因型信息平台,根据免疫基因型和亲缘系数搭配种群,相当于给朱鹮做‘优生优育’筛查。”最终,朱鹮的产蛋受精率成功提高至87%,后代也都更加健康。

“产蛋只是个开始,得孵出幼鸟才行。”邱国强带队研究出了几个妙招,让破损的蛋在人工修补后继续孵化,更能让天生有缺陷的蛋,在人工干预下顺利孵化。此外,邱国强还参考模拟野生朱鹮的哺育环境,反复试验调配出半流食配方的“生态食谱”,使孵出来的幼鸟存活率从当年的34%提高到96%。

随着时间推移,德清下渚湖的人工繁育朱鹮数量已初具规模,邱国强团队便开始着手朱鹮的野外放归工作。在邱国强看来,拯救珍稀濒危物种的最终目的,是恢复物种的野外种群,让它们可以自我繁衍生息,不受人为干扰。

德清下渚湖 记者 邹宸 摄

2012年,基地建成了2700平方米野化笼舍“珍鹮园”,让朱鹮在放飞前经历约一年时间“飞行特训”、“天敌模拟”等严苛的系统性考验。之后,工作人员会对朱鹮进行评估,筛选出健康强壮、飞行能力优秀、生活习惯能够适应野外生活的个体进行野外放归。

共赢

2014年11月,33只朱鹮从德清基地起飞,掠过莫干山的竹海,在太湖之畔留下翩跹剪影。这是中国南方首次成功放飞朱鹮,而后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钱江源国家公园等省内点位也陆续进行了异地野化放归。

2023年朱鹮在盐城湿地振翅起飞,是德清朱鹮首次跨省进行野外放归,也是朱鹮第一次在中国东部沿海湿地回归大自然,更是浙江经验跨省输出的关键一步。

正是秉承这套“人工繁育+野化训练+生态放归”的德清模式,下渚湖的朱鹮从最初的10只发展到960只,其中520只已在野外自主繁衍生息,光去年一年就有64只小朱鹮在野外出生长大……截至目前,德清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基地。

有了成功的经验,也让包括湖南、四川、福建、江西在内的更多省份向德清抛出橄榄枝。

邱国强希望,这些异地野外放归最终可以促成中国南方朱鹮种群的重建。

“如果我们在这些地方都建立了野外种群,朱鹮可以自我繁衍生息,那么南方地区的种群连成一片后,中国南方的朱鹮种群就建立起来了。”

朱鹮跨省进行野外放归 记者 邹宸 摄

浙苏两地的交流合作也在持续深化。盐城方面计划引进新一批朱鹮,通过优化结构提升繁殖成功率,“朱鹮爸爸”正是为此而来。

“未来几年内,要先看朱鹮能否完全适应沿海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可持续稳定的野外种群,逐步扩散,最后再考虑异地放飞等多种措施,另外我们还将探索朱鹮与丹顶鹤等湿地鸟类的共生模式,这对整个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生态保护都有重要意义。”王凯红表示。

浙江方面十分乐意给予持续的支持工作,包括提供咨询指导服务,让“德清籍”朱鹮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持续稳定地繁衍生息。

德清朱鹮 记者 邹宸 摄

对于盐城来说,有着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丹顶鹤的成熟经验,朱鹮的种群扩大只是时间问题。

从另一个层面看,朱鹮的翅膀,扇动的不仅是珍稀濒危物种延续的希望,更搅动着生态与发展的“一池春水”。在德清,下渚湖因朱鹮保护的优异成果助力获评“中国最美湿地”,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周边民宿、文创收入大幅提升。这份“生态红利”,正沿着朱鹮的迁徙轨迹,在盐城慢慢显现。

百公里外的盐城湿地珍禽保护区,也从原先依托丹顶鹤品牌打造口碑,到现在又立起朱鹮品牌,打造“湿地+研学”模式,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形成独特的生态教育产业链。

邱国强和王凯红约定,明年抽时间再来看朱鹮。那时,或许会有新的“东方宝石”从这片滩涂诞生,带着浙江的经验,飞向更辽阔的生态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东方宝石”扇动翅膀 飞向更广阔的生态春天08-12

第八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在浙江举行——“这里的梦值得一起追”08-10

闻声识鸟,南大港湿地频添“新客”08-09

600公里赴杭寻医 X-微创髋关节置换术让她重归正常生活07-28

福州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证书,实现我省“国际湿地城市”零的突破07-26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在盐城对话:本土元素是作品灵魂07-05

“苏超”到底能为中国足球带来什么启示07-01

6月26日,“溯源与承流:舟山渔民画艺术(1983-2024)文献与作品展”即将开展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