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习俗的由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祀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壮族、水族、京族、芜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固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暮节。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能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暮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时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还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就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会》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传统习俗
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而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议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种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喜爱。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耕作的祖师——神农化,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新密地区祭祀祖先(上坟)有“早清明、晚十月一”一说,即上清明坟要早一点上,一般是在清明节前1—2周为宜,而且是早上8点至下午3点为宜,因这段时间正是阳气上升阶段,过了下午3点阳气就逐渐衰弱,阴气就开始增长,此时若运气不佳或身体虚弱者易受到阴灵侵扰。上坟时供品一般农村是一碗圆馍、一碗方块肉或油角一碗也可,当然现在条件好了,也可拿烧鸡、水果等。是坟时是先从上辈开始再到低辈的顺序上。新密还有个习俗上清明坟时要在坟头上挂、或压白纸条,它的寓意为:
1、缅怀先人:白纸条象征着纯洁和神圣,用于装饰坟头,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缅怀之情。这种习俗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2、家庭兴旺:在坟头上压挂白纸条的行为,寓意着为祖先的居所添衣,表示后人对祖先的关怀,希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能生活的安稳。这种做法也象征着家庭的延续和兴旺,预示着家庭人丁兴旺、子孙繁荣、挂压纸条越多,说明族人后继人丁更兴旺、子孙更繁荣。
3、标识和纪念,在坟头上挂压白纸条可以作为标识,方便后人下次上坟时快速找到自家祖先的坟墓,尤其是在暮碑字迹模糊或不太旺盛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也体现了对逝者的重视和家庭的延续。
4、历史渊源: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汉代,相传汉高祖刘邦因战乱找不到父母的坟墓,便用白纸条抛向空中作为标记,找到了父母的安息之地。此后,这一行为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一种习俗。
清明节上坟时添土:若坟墓需添土时,一般新密地区,都选在清明节前或十月一前后。添土时添坟墓左右的土,而不能添坟墓前、后的土。因坟前土象征着“前程”,坟后土代表着“靠山”,取前、后土可破坏风水格局。应选择坟墓左右两侧较远位置的土为好(至少要20米外)象征着“左右逢源”。添土多少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忌用外土:需取自家族属地范围内的“本地土”,象征着落叶归根。外土可能携带“煞气”或污染。
新坟三年不添土。
清明节是流传的祭祀节时,也是为逝者立碑的重要时机。立碑不仅是对先人的尊重,也涉及风水,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讲究,以下是 清明立碑的主要注意事项:
1、立碑时间,最佳时间:清明节前或农历十月初一的秋祭前后,避免与已故立碑的犯冲的日子。
新坟立碑:新坟需满三年后方可立碑。
2、立碑方向:与穴位一致。避逆向或偏向。
3、碑坟距离、适中为宜,一般墓碑与墓穴的距离应控前在1尺左右,即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
4、墓碑大小,大小协调:墓碑大小需与墓陵穴位相匹配,避免头重脚轻或气势不足,低辈不能大过上辈。
5、碑文规范,内容严谨:碑文通常包括抬头(逝者生平),正文(称谓与姓名)和落款(立碑者信息),需遵循传统形式,如“先考”“先妣”等,避免错误。
6、立碑禁忌:不宜立碑的传说:逝者年龄不满60岁,非正常亡故,后继无人或新坟未满三年者,不宜立碑。
7、上辈不立碑,下辈不能立碑。
清明节在坟上栽种柏树。
新密地区在坟地上栽种树,一般是选择在清明节前或农历十月一前后,一般是栽种柏树。栽种数量一般为2棵(双数),若坟墓地较大,可种植数量多一点,栽种位置与距离:柏树应栽于墓穴两侧或后面,与墓体保持适当距离,一般以3米以外。
文化寓意与延伸。
柏树象征永恒、长寿,且能驱邪护墓,是传统墓地绿化的首选松柏类树木。其他适合墓地种植树木还有松树。
清明节祭祀的另一种形式,是族人在家庙、祠堂里面对祖先排位,摆上供品去祭祀。大型的祭祀活动一般有宗亲理事会组织实施。首先是放礼炮、有乐队起乐、净手上香、恭读拜祖文。主祭者带领族人戴黄围巾行九叩礼。也有行三鞠躬礼向先人行礼祭拜。祭拜时戴黄围巾的寓意是:黄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尊贵和神圣,是对祖上的尊敬,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代表着大家为炎黄子孙,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现在人们对清明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清明就是让我们要清楚,自己人生的来处明白自己的归途,我们祭拜先祖是孝道,拜的是哀思,拜的是责任,拜的是一分心境,拜的是血脉传承,别再被那些毫无根据的迷信、说法困住了脚步,让这份亲情跨越阴阳,世代延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人行人欲断魂,缅怀先辈,表达哀思。
今浅谈清明节小知识,旨在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文化并传承优秀文化知识。
(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小刘寨村 刘保森)
相关文章:
今日清明 |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04-04
你出发了吗?这份清明出行指南请收好04-04
清明祭扫丨你们不曾远去,我们不会忘记04-03
清明假期首都机场预计运送旅客约51万人次04-03
郯城县杨集镇开展“清明润童心 文化共传承”主题活动04-03
500年庙会何以又“新”又“火”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