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品味,是一个有些敏感的话题。关键在于是说游客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由于游客为数极大、牵扯面儿很宽,若惹得谁不耐烦或翻了脸,就相当于是“找啐”!

最近,知名的壶口瀑布景区用作拍照道具的毛驴受到投诉,成为一时旅游舆情的热点,为炙烤而闷热的夏日带来了些许轻松和笑意。投诉理由是毛驴的生殖器官自然裸露、影响游客观瞻,主管机构受理了投诉,并责令驴主设法整改,岂料不蔽反凸、欲盖弥彰。参与吐槽者有各自的视角,但大多责怪投诉者无事生非“找茬儿”;在我看来,这反映的则是一个旅游品味和审美意趣问题。

这类事情貌似少见,似可作为逸闻趣事收录于《世说新语》(现代版),然而在旅游发展现实中却无独有偶。记得在文化和旅游的行政机构合并不久,我到广东韶关丹霞山就闻听一则趣谈,说有暗访社会低俗现象的“专家”,指斥丹霞山“阳元石”之名涉嫌低俗,要求其更换雅号以正视听。丹霞山景区接到意见之后,立马答辩陈述、予以婉拒。

大致理由如下:其一,丹霞山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当年组织审核认定时无人对此提出异议,备案材料载明的就是“阳元石”之名;其二,“阳元石”关乎当地古老的生殖崇拜,是老祖宗遗留的传统文化,且在世居土著居民的称谓中,其名称远比“阳元石”更为露骨和劲爆;其三,无数中外名人和国内外游客并不认为“阳元石”丑陋粗俗,不仅纷纷排长队留影纪念,而且踊跃购买以“阳元石”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其四,在国内外的丹霞地貌景区中,“阳元石”是最具影响力的IP形象,一时改名恐将给景区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此一番有理有据的“回怼”,让那条专家建议胎死腹中,阳元石依旧还叫“阳元石”,如南天一柱傲然耸立在广东丹霞山。

由此回看“壶口之驴”的投诉与处置,所以让人如此吐槽与调侃,大抵是主事者缺少了一些丹霞山“阳元石”那股傲然不屈的阳刚之气,一个游客的意见能代表大多数游客吗?如果所说意见压根儿就不在理,他是天王老子又能怎么样!

当然,这一类型的游客品味,现实中所占比重极小,属于罕见之“异象”,较大量的则是游客的行为举止,以及景区为迎合游客的诸多“搞怪”。譬如,现时全国景区、民宿区进入泛红和飘红时代,哪儿都是“大红灯笼高高挂”,难找真正生活中应有的颜色;再是旅游区里泛滥起“想你”的牌子,诸如“我在XX很想你”、“想你的风吹到了XX”、“想你的风抽到了XX”,以及“此生必驾XX”,除此之外难道就理屈词穷了?还有,什么玻璃栈道、打铁花、摔碗酒、不倒翁小姐姐、卖傻搞笑的自虐、大杂烩的杂耍演艺,到底对应的是哪一类型游客的品味?

基于此,我有点儿认同这样的看法,不可高估游客的欣赏品味。何以轻出此言?
--当旅游进入大众化,成为生活的一项必需品,每年全国出游超60亿人次,人均出游四五次。这样,旅游者就几乎是全体国民或老百姓的概念,旅游品味自然就不会有多高。我问过一低价旅游团的参加者,他的自我感觉挺不错,说来回10天飞机往返、包吃包住包玩儿、导游也不强迫购物(因已有人买了不少),因此,觉得物美价廉、游有所值。这种初级阶段的旅游感受,自有他的视角和道理,很难评价什么对错,但要论及旅游品味如何,恐怕才刚站到旅游起点上。
--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看,当下的旅游业应已靠近世界强国的门槛。但在业界一些人看来,这或是旅游举国体量给人的观感,若落到旅游个体上,发展阶段和欣赏品味或许差距还不小。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旅游历史不长,大众参与时间更短。白发苍苍的欧洲老人不乏出国旅游者,而我国社会舆论则认为退休者不如好好呆在家里;欧美旅游者久已信奉旅游度假的3S理念,而我国出游主流却仍是周游列国、多逛快跑。
--古语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对客源市场的细分研究来说,可谓是真理级的终极指导方针。游客消费的选择,不仅可分为初级、中级和成熟,各阶段还可划分很不相同的消费圈层。有的不爱出游,被家人硬拽才出来;有的一上车就睡觉或就打牌,对游览观光无啥兴致;有的就是冲着追星、追网红、追旅拍,具体旅游吸引物并不在意;有的就是比赛“多打卡”“跑得快”,形象越接近“特种兵”就越自豪。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很难评价品味之高矮。
--随着进入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各类新媒体对旅游市场宠爱有加,民众的旅游品味也被添油加醋,甚至到了甘愿领受精神绑架的程度。回首近些年的旅游市场风云,哪一回都离不开它们推波助澜:从追逐点击量、传播率,到新任文旅局长出镜代言,再到鼓吹打卡旅游、搭子旅游,再到制造网红城市、宝藏小城,再到捏造时髦看点、流行风尚,每一波都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折腾完了便一地鸡毛、任其狼藉。这种基础上的旅游品味,网媒所扮演的大致类似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角色。
以某些网红城市的催化剂--“烧烤”(或“麻辣烫”)为例,回首一望仍觉得焦糊味袅袅。我听大连市文旅局的一位领导说,当地虽拥有丰富而优质的原材料,但烧烤不可能在该市火起来;因为大连是接轨国际的时尚之都,市民更欣赏钢琴、芭蕾、美声、交响乐。那么,淄博作为战国七雄、春秋五霸之天潢贵胄,作为代表中华餐饮文明的鲁菜发祥地,烧烤怎么就一举成名、登堂入室了?这着实让人不可思议。就文旅资源的品位和分量而言,按照矬子里拔将军去排列,恐怕排到第30位,烧烤在淄博市也未必数得着。但有一点令旅游业界刮目相看:就是如按照惯常的操作逻辑,在烧烤火了的次年、今年乃至无穷,当地应该趁热打铁、火上浇油;非常令人意外的是,不只一家中央媒体记者说,淄博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对烧烤话题一律“不再接茬”。为何,是像大连人内心的那般初衷被唤醒?还是要回归原本应有的历史尊荣和文化气质?这的确是耐人寻味和思索的。
那么,对于旅游品味的话题,该有怎样的一些认识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应该是比较明朗的:
一是承认游客品味的现实状况。近些年,不时见到一些极端行为的报道,严重败坏了游客形象和旅游品味。譬如,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三清山巨蟒峰,有人为攀岩而打入26枚岩钉;在新疆赛里木湖畔的草地,有越野车的自驾者玩漂移40分钟。当然,司空见惯的则是旅途之人的不文明之举,如抓鸟、逮鱼、折花、摘果、捡石;因屡有自驾者不讲公德、扰乱居民生活,有的城市被迫出台房车、自驾车禁停规定。凡此种种,说明我国游客的品味有待逐步提升。
二是承认形形色色的品味追求。游客的成长、条件、教育、审美、喜好都有差别,便决定了旅游趋向和品味千差万别。民众选择旅游产品和消费方式,也就如同对业余生活的安排,必定五花八门、各美其美;就像全国近3亿退休者的活法,实际分成无数的“圈层”,很难说哪种是最好的。因此,即使从今往后发展100年,也形成不了最大的公约数,差异、个性、特色就是大众旅游品味的最基本特征。
三是承认旅游品味提升的发展趋势。无论人有多少,选择会有多杂,但总有大方向、大走势、大潮流、大规律可循。譬如,从观光到度假,从奔波到休闲,从打卡到深度,从单一到多样,这就是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不论是波浪式、螺旋式、过山车式,大方向是向上的。这里未必有深奥的道理可讲,但必然性是无疑的。就像不少女士追求各式的名牌,未必符合收入和职业状况,但心态都是向往大牌的;再如嗜酒之人,穷困之时只能喝廉价酒,等到有了很多钱,便一定追求世界知名的高端酒水。但愿旅游品味的选择,也是同样的道理和走势。
四是承认国民旅游品味需适度引领。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旅游品味和消费选择应该树立必要的导向;若放眼世界看去,每年亿万人次出国出境旅游,旅游品味也就关乎国家脸面和形象。因此,每逢中国旅游日,集中宣传惠民便旅的措施,倒像是有些小儿科;从与国际接轨的需求看,还应引领国民旅游理念和旅游品味提升,以领悟旅游真谛、感受旅游美好。一个市县吸引人潮涌动的客流,假期赚得盆满钵满,未必已达多高的发展境界;未来旅游发展应远不止于此,还应注重健康向上、愉悦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来源:中国网 作者:高舜礼)
相关文章:
高舜礼:对“旅游品味”,应客观看待(图)07-06
对盗版LABUBU大集,监管不能“掉线”| 新京报快评07-02
一帧中国丨夏意正浓,万物勃发(2025年7月2日)07-02
巴洛克老街区再添打卡地 文创产品店出彩07-01
美丽农村路 | 大山里的云端天路爆改出圈!路上无人机送外卖,空心村变网红村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