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24)。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基石,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上海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任务,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加快培育服务“一带一路”的新优势、新动能,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上海力量”。
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上海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了新动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的目标高度契合,在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围绕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把更多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助力上海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下简称“共建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通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新技术应用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传统产业打造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上海通过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海主动把握数字与绿色两类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化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赋能、重塑和再造,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还通过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壮大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服务上海“双碳”目标的实现。
共建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上海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一带一路”建设还面临一些困难。一些共建国家受限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广泛而有效的科技合作尚未全面展开,科技合作的精准对接有待加强。共建国家间存在数字鸿沟和数字治理规则差异,数字鸿沟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共建国家间在数字技术上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形成统一的数字标准,这导致上海与共建国家之间的数字治理规则和机制建设协调难度较大。绿色技术是上海与共建国家深化科技合作的重要领域,绿色技术合作需求尚待激发,与共建国家绿色标准的对接存在一些困难。
未来,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加快探索新路径,上海要按照党中央关于新时期进一步加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决策部署,在科技进步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在共建国家的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在服务“一带一路”过程中,上海应重点加强与共建国家在科技平台、技术转移、联合研发等方面的合作。上海应着力构建与共建国家的联合研发机制,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国际技术转移机制。发挥新质生产力对上海与共建国家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推进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上海与共建国家发展方式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继续加强与共建国家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弥合共建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尽快缩小共建国家间的数字技术差距。增强上海“走出去”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推动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培育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相关文章:
惜败!季后赛首轮大鲨鱼客场不敌广东队04-05
【一线观察】河北:机器人产业连续两年保持40%以上增速04-05
以色列官员:正与多国磋商“重新安置”加沙地带巴勒斯坦人04-05
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入股宜宾高投产业发展公司04-04
寻找梅花糕:一周城市生活04-04
证监会座谈会,吴清发声!04-03